
有一个笑话这样说:在地上端盘子就叫服务员,在天上端盘子的叫空姐。笑话的背后是人们对同一工种、不同环境带来的不同技术要求的不理解。那么,给“天上飞”和“地上跑”的机器同样是做钳工,究竟有何不同?
做钳工,即使打磨的零件一样,要求也不一样。“一个活儿,却是两个标准。”在“地上跑”只要在常规条件下有良好表现,但在“天上飞”就需要耐得住剧烈的温度变化、压力变化和速度变化带来的考验。以螺栓孔为例,民用的螺栓孔公差可以达到30~50丝(1丝等于0.01毫米),但航天用的螺栓孔公差只能在2丝以内。
“天上飞”的零件,不仅标准高,而且在多数的情况下都是一体成型、没有二次修改和补救的余地,零件一旦出现偏差,纠偏余地很小,往往只能报废。
“曾经有人给我打来电话说,零件报废了太可惜了,自己的工厂可以提供补料修复的服务,保证外观上看不出来。”胡双钱说,对方的电话是出于好心,但在航空工业里,外观上看不出来差别,但实际飞起来“带病”的零件危害巨大。“所有的来料都是经过了前段的质检,很多的时候都是特殊的材料制成的,二次修补后外观未必看得出,但在导电性、硬度要求等关键指标上可能就经不起检验,所以宁可扔掉价值一百多万的废料,也要保障‘天上飞’的零件的安全。”
也正是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下,胡双钱给螺栓孔等零件用筛规进行质检的时候,往往一抬手就知道“中不中”,“放进去比较顺、但又不是特别顺的,不用说,肯定是合格的”。
X是种怎样的体验,是知名网络社区“知乎”上的热门体裁。做到“36年无差错”的胡双钱,自己是怎么看这一点的?
“经过我手的每件零件都是一个活招牌。”胡双钱说,在没有可视化建模软件的年代,看图样、照样造出复杂的零件,对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是极大的考验,为此他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在家里用橡皮泥按照设计图“做模型”,培养“手感”。
在C919首架数百万个零部件的大飞机上,有80%是我国第一次设计生产的,这意味着,很多时候零部件的材料和形状都需要不断摸索,才能得出最优解,在这样小批量、多频次的调试中,打磨零部件,手工比机器更有优势。
拿不准的零部件,就找硬度类似材料的废料再度练习“手感”,好好“磨合”,哪个位置可能会断、哪个位置可能会做过头、哪个位置是难点,就在这样的模拟练习中被一一解答。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练习,胡双钱在36个春夏岁月里,他加工过数十万的飞机零件,从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更能用自己的技艺“金属雕花”,比现代化的机器做得更快更好。

有幸运,更有些后怕。胡双钱的“小徒”顾春华学艺已经7年,做“大国工匠”的徒弟是什么感受,他很有发言权。
条件艰苦、生活单调,生产线对一些青年人来说,正在失去往日的魅力。从机械制造专业毕业11年后,顾春华已经是几十名大专同学中唯一一名留在对口专业生产线上工作的。“同学们有的是觉得一线太辛苦,有的是没有遇到好的师傅带路引导,渐渐地都转行了,要是没有遇到师傅,也许我真的坚持不到今天。”
2009年,顾春华从铣工工种转到钳工工种,从原本的中级工变成了初级工,在新师傅胡双钱的严格要求下,用两年时间就提升到了高级钳工的技术水平。
技能光速提升的背后,是胡双钱的“没有退路”法则。顾春华说,公司往往会给一些复杂的零部件准备多一些备料,但师傅一般都是“偷偷不告诉我们”。正是在这样“没有退路”的锻炼中,做零件时的心态也变得更为慎重,仔细再仔细。
提高专业能力是培养工匠人才的重点要求之一。胡双钱对组员提出了“高要求”:划线、钻孔、锉修、铰孔、攻丝、锯割、研磨、滚边、冷压、压印、冲点、压铆、校型、粘结、涂胶……班组成员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为此,班组通过“高师带徒”“新老结对”、技能比武、一岗多能、轮岗挂职等手段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工匠人才。
工匠人才也需要过硬的思想素质。在这方面,班组坚持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班组人才培养的工作内核,充分发挥“大国工匠”的辐射影响力,通过专题学习、对话交流、现场沙龙等途径提升职工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理论认识,培养具有“匠心”的人才。“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舞台,干成事的给奖励”,在提高工匠人才思想、专业素质的同时,班组还着重树立正向激励的人才建设氛围,让组员有充分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班组工作活力。
在这样的培养机制下,班组涌现了不少骨干职工,他们各有特色,各有长处。从指甲大小的零件到一间房子大小的零件,他们都能完成加工,各种困难在他们手里都会迎刃而解。
“大国工匠”胡双钱带领的数控车间钳工一组是一个看似普通的一线班组,却在“大国工匠”的匠心传承下,依托科学的管理方法,获得了大飞机精益示范班组、精益现场标杆等多项殊荣。他们的“绝活”是“四个一点”工作法”:
慢一点:慢动手,看清图样工艺要求,备齐工装刀钻量具,核查毛坯尺寸质量。
稳一点:稳加工,摸准零件关键要素,正确稳妥装夹零件,规范操作谨慎开工。
精一点:精把控,生产流程细心观察,自检复查零件尺寸,多次加工直至精确。
准一点:准尺寸,准确完成每道工序,严格执行标准作业,确保产品缺陷为零。
胡双钱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努力将99%提高到99.99%的极致,要传承这样的精神,不仅要“传帮带”青年技工,更要激发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2014年开始设立的胡双钱“大国工匠”工作室,成立一年内完成各类精益项目127项,节约工时6832小时/年,为公司节约成本382万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