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下马的歼9,是中国航空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意义大于歼7

0
309
图片

80年代,两架中国歼8二战斗机被送到美国,中美之间“和平典范”项目正式开始。不过没过多久,这两架歼8二就被退了回来。美国人拒绝继续帮中国对战斗机进行升级,“和平典范”计划无疾而终。这件事也是中美蜜月期结束的一个标志。

1986年中美达成协议,由美国格鲁曼公司对歼8二进行升级改装,主要内容包括提供50套机载雷达和火控系统,再加5套备份,合同总金额5.01亿美元。

美国人将要给歼8二换装AN/APG-66雷达,整体性能相当于F-16Block15以上水平。花5亿美元让50架歼-8II成为准三代机,很划算。

图片
坊间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说这两架送到美国的战斗机竟然还成为笑柄。美国人发现,相同型号的两架歼8二之间,零件竟然不能互换。这意味着沈飞当时的生产线,根本没有实现标准化,暴露出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落后。

不管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歼8系列战斗机的性能平平,的确是事实。它的主要指标几乎全面落后于同时代的世界领先战机。提升性能,这也正是中国要和美国合作的原因。

“和平典范”计划夭折后,沈飞继续自主对歼8二进行升级改造。但客观地说,不管当时还是现在,歼八都不能算是一种先进的战斗机。

一直到1992年苏27进入中国,空军装备才开始真正现代化。在我国消化了苏27的生产技术之后,空军战斗机长期落后于周边的情况,才得到彻底改善。

如今回看,从苏27到歼8,再到歼七、歼六、歼五,能感到中国航空工业的一条主线,那就是“苏联体系”。这条脉络从5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末。苏联、俄罗斯对我国航空事业的帮助,是不能否认的。
图片
但是,如果我们只有这一条主线的话,中国空军的发展也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还好,我们有另一条线,就是“自主研发”。

其实从歼教一这个型号开始,中国人就在尝试走自己的路。歼教一是平直翼,并不是苏联风格的机头进气。

当时平均年龄不过22岁的研制团队,从一开始就不想延续米格的路子,采用了两侧进气方式。歼教一性能还可以,虽然没有装备部队,但它已经显示出,中国人有自己的追求。

之后,南昌公司在米格19基础上开发了强五。这应该算自主研发的一种相对比较成功的机型了。80年代小学《自然》课本上的那一页插图,不知让多少小男孩心生向往。

但中国当时毕竟在经济基础、科研就积、工程经验上都比较落后,自主开发,如果追求太高指标型号就会失败。代表者就是歼9,确实有点儿好高骛远。

歼9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指标,朝令夕改。导致歼9的设计方案各式各样,单发、双发都有,研制单位一时无所适从。
图片
再加上分配给歼9的资源也有限,最终在和歼8二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歼9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在高性能战斗机上进行了一次“放手一搏”。通过歼9,我们积累了太多经验、人才和教训。鸭式布局的技术积累,在歼10项目中也体现了它的价值。

所以,歼9在中国航空史上的地位,某种意义上要超过歼7。

歼7代表的是苏俄路线和循序渐进、中规中矩;而歼九一开始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同样因为规划出了问题,差点坚持不下去的还有“飞豹”,如果不是买了英国人那批二手斯贝发动机,飞豹怎么办都不好说。

所以说,独立自主的这条路,真走起来还是挺艰难的。除了科研能力,还要有方向的制定、统筹规划的能力,而后者往往更重要。
后来歼10发展到关键时刻时,相同的情节又上演了。发动机跟不上怎么办?能不能用AL31?

最终在刘华清将军的坚持下,歼10得到了保留。但也被迫做了大改,整个气动外形都为了适应新发动机而推翻,工作难度和数量几乎相当于重新设计一架飞机。

1998年三月,歼10首飞。

飞机落地后,试飞员雷强哭了。在场很多人都落了泪,成功来的太不容易了。从歼10开始,我们航空工业另外一条,除了苏俄路线之外的自主开发之路,才算真正走通。